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抗战中300万川军伤亡64万?‘草鞋兵’如何让日军叫苦不迭

抗战中300万川军伤亡64万?‘草鞋兵’如何让日军叫苦不迭

发布日期:2025-10-10 13:32 点击次数:158

一面白布大旗,正中写着一个苍劲有力的“死”字,父亲对儿子说:“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在抗日战争中,有一支这样的军队:他们出川时装备简陋,穿着草鞋,背着老式步枪,被其他部队嘲笑为“双枪兵”——一杆步枪加一杆烟枪。可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打出了让侵华日军胆寒的威名。

1937年10月,首批川军步行41天抵达上海前线,防守“四行仓库”等一线阵地。当他们穿着草鞋出现在装备精良的中央军面前时,引来的是不屑的目光。然而不久,这种不屑就变成了敬佩。

在淞沪会战中,川军第43军26师4000名官兵与日军血战七昼夜,最后仅存600余人,伤亡高达85%以上。师长解固基左臂被子弹打断,仍坚持指挥,最终战死沙场。

01 内斗内行,外战更内行:川军的蜕变

民国前期的川军,可谓是一支“名声在外”的部队。军阀混战,纪律涣散,士兵们不仅装备落后,甚至不少人有吸食鸦片的恶习。其他军阀对川军投以轻蔑的目光,认为他们不堪大用。

然而,“卢沟桥事变”的炮声改变了这一切。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10日,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呼吁立即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8月7日,刘湘前往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在会上他郑重承诺:“竭力抗战,四川可以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和粮食若干万担。”

曾经忙于内斗的川军将领们纷纷请命出征。邓锡侯、杨森等将领主动请缨领兵出川抗日。短短两个月内,第一批成建制川军部队分为北路和东路,共14个师又2个独立旅,约15万人陆续开赴前线。

02 草鞋单衣,血肉长城:川军的装备与牺牲

川军出川抗日时的装备条件,在今天看来简直难以置信。他们是当时中国军队中唯一以草鞋为制式装备的队伍。冬天在山西打仗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身上只有单薄的衣服。

武器装备更是简陋至极——老式步枪、大刀、手榴弹,与日军的飞机、大炮、坦克形成鲜明对比。然而,正是这样一支装备落后的部队,却参与了抗日战争中多次关键战役。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前夕,川军122师在师长王铭章率领下奉命坚守滕县。面对日军精锐矶谷师团的猛攻,川军以血肉之躯坚守三昼夜,为台儿庄布防争取了宝贵时间。

王铭章在城破之际发出最后一封电文:“决以死拼,以报国家,以报知遇。”他腹部中弹后,为避免被俘,毅然饮弹自尽,壮烈殉国。此役,川军122师以全师伤亡5000余人的惨烈代价,奠定了台儿庄大捷的基础。

在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中,川军几乎无役不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到处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无川不成军”的真正含义。

03 死字旗与父辈的嘱托:川军的精神力量

在成都市建川博物馆,陈列着一面震撼人心的旗帜——这就是著名的“死字旗”。

1938年底,北川县曲山镇老人王者成送子王建堂从军抗日,他送给儿子一面白布大旗。旗帜正中写着一个苍劲有力的“死”字,右侧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上尽忠。”左侧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这面“死字旗”背后,是千千万万四川家庭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深明大义。安县青年王建堂与朋友串联100名青年向县政府请命杀敌。这种“父送子死”的悲壮,展现了四川人民在国家危难时的家国情怀。

曾因围剿红军而停留在贵州的杨森,抗战伊始即率军从贵州直趋淞沪前线参战。在淞沪战场,杨森对官兵们说:“我们这次打的是国际战,是最光荣的,我们一定要抵住敌人的进攻。如果上海这一仗抵不住,就要亡国!我们要为国牺牲,这是最光荣的!”

04 血肉筑起的丰碑:川军的巨大贡献与牺牲

八年全面抗战中,四川提供了近350万兵员,平均每15个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前线。全国抗日军人中,每5人就有1个是四川人。这一数字居全国各省之首。

伤亡同样惨烈。根据统计,川军在抗战中阵亡26万余人,负伤35万余人,失踪2万6千余人,总计伤亡失踪约64万余人,占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20%。

牺牲的高级将领也不在少数。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带病出征,仅3个月后即病逝于汉口医院。他临终前留下遗嘱:“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1944年5月,川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在掩护友军撤离途中,中敌埋伏,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成为在战场上牺牲的川军最高级将领。

05 大后方的坚实支撑:四川人民的无私奉献

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其贡献远不止于前线作战。

全省人民承担了国家财政支出的30%以上,在最困难时期甚至达到50%。从1941年到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1941年至1945年间,四川贡献了8443万多市石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即使遇到灾年,农民们饿着肚子也要如数缴纳“公粮”。

为保障抗战交通需求,200多万四川民工参与修建了川陕、川渝等公路和空军基地。150万民工半年时间内建成了德阳、广汉、温江等十几个机场。

1944年6月,美军B-29轰炸机从成都平原机场起飞轰炸日本八幡的制铁炼钢基地,这是对日本本土的重要打击。参与机场建设的中国民工受到美国记者赞誉:“人力之大,为两千年前修筑长城以来的仅见。”

看看川军将士们的遗物吧——那张写着“生于四川,死守山东”的纸条,那面象征着为国赴死的“死字旗”,那些穿着草鞋走过大半个中国的足迹。他们用最简陋的装备,打最硬的仗。

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的责任的……”

九旬光阴弹指过,昔日战场已建起高楼大厦。但川军精神——从“草鞋兵”到“铁血军”的蜕变,永远铭刻在历史长卷中。

友情链接:

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