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南向资金,又是131亿,一个卖方研究员在群里发了句讲不讲道理?
!
接着一张截图贴出来最近三天,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356亿,几乎单边碾压。
而时间回溯到年初,这个数字已经突破8600亿,按这节奏,年内破万亿是大概率事件。
市场都跌成这样了,谁在买?
另一个基金经理只回了两个字内资。
群里轰然热闹起来。
对比公开数据,港股大盘今年以来跌幅接近20%,某些科技巨头甚至腰斩,外资的配置比例却一再下降。
换句话说,卖的、走的、砸盘的,大多是外资;而那些接盘、扫货的,基本就是南向资金这一拨。
这种内外对赌的荒诞局面,市场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最近的这波加速买入,又让一些人心里发毛。
南向资金突然狂飙,背后藏着什么手?
事情的起因得回溯到上周末。
某头部券商的策略会,主持人刚开场就加了一句南向又在扫货,大家怎么看?
一位重仓港股的私募经理直接抢了话筒有些钱啊,它抗跌,不是因为基本面,而是因为路径依赖。
所有人瞬间明白了他的话外音。
什么意思?
简单说,最近南向资金的狂飙,不仅因为便宜二字,而是因为税收、额度、监管等多个维度叠加的套利逻辑。
这个逻辑里,今年刚修订的个人境外账户征税政策被频频提及。
几位高净值客户私下吐槽,说自己在海外券商账户里持有的港股折腾不动了,砸掉算了,换回港股通账户。
尽管这一块的资金体量无法精确估算,但群里已经有人断言不是因为信心,是因为没别的路。
但这股资金的进入节奏,明显带着令人迷惑的情绪化。
譬如某家券商的统计数据显示,南向资金在某些头部科技股上的持仓占比已经逼近20%,但这些股的估值还在历史低位疯狂横盘。
一个卖方分析师调侃道今天买明天跌,投票玩的是‘情怀’。
谁在割肉,谁在装死?
如果说南向资金的接盘逻辑是路径依赖,那外资的清仓逻辑就是别耽误我跑。
某外资投行的研究主管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图,上面是某国际客户会议的主题减仓港股,增加现金配置。
她附了一句话这不是情绪,是撤退。
这种撤退背后的核心矛盾也不复杂资金更贵,故事更短,风险更高。
譬如,过去一年,港股市场的IPO融资额度同比暴跌,头部企业的盈利质量持续恶化,甚至连政府提振经济的政策周期都显得过于卡顿。
更严重的是,许多外资机构已经被迫调低了长期回报预期,甚至对部分科技股给出了零增长模型。
但内资呢?
依然在挑便宜货。
某南向基金经理微微一笑估值够低,我可以等。
但他补了一句亏了也没事,反正不是我的钱。
这句话在圈内已经成为半公开的秘密南向资金的核心逻辑并不追求短期盈利,而是更多地承担政策性资金的角色。
另一个券商的策略组会里,有人直接表态我们是流动性提供者,情绪修复后自然有回报。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问题是,这个情绪修复会在什么时候?
多方拉锯,谁在点灯,谁在点火?
耐人寻味的是,南向资金的加速买入,似乎并没有换来市场热度的回升。
今天,港股市场的整体温度再降一度。
某券商晨会中的一句话被迅速传播这不是底部,是冷库。
有意思的是,这个冷库的氛围下,依然有公司在加速扩张。
某家重仓港股的全球消费品巨头最近刚开完一场内部会议,会上明确表态我们赌中国市场的长期红利。
但在场有员工私下透露底层销售数据太难看了,公司心里其实也没底。
而另一边,一些港股上市公司则开始裁员、降本、甚至部分直接停发分红。
有供应商在群里吐槽你们不是降本,是断血。
但上市公司高管们装得很淡定,对外的财报会上一再强调增长依然存在,只是节奏不同。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但连买方都不信了一个小型私募在群里发了个表情包灰色的笑脸,配情绪修复。
尾声水还在流,但风向已经变了
归根结底,南向资金的狂飙和港股温度的滑坡,正折射出不同资金逻辑之间的博弈有人赌长期价值,有人押短期情绪,有人只是被迫走上这条路径。
市场上有句玩笑话南向资金在点灯,外资在点火。
没人知道,最后谁会熄灯。
或者,谁会是最后一个接电话的人。
本文仅用于分享积极向上的内容,不涉及任何侵权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配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