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军阀里,蒋氏最为头疼的,是李宗仁、白崇禧领头的新桂系,还有冯玉祥带领的老西北军。
蒋氏对新桂系心存顾虑,一来新桂系内部比其他派系更抱团,二来他们还有自己的政治想法。
特别是第二点,使得新桂系成员能较为紧密地聚集在李宗仁与白崇禧周围。
蒋氏对老西北军心存顾虑,主要是那些将领们行事变化多端,让人难以捉摸。
中原大战结束,老西北军四散而去,冯玉祥也就此基本退出了政治舞台。
或许是因为没了冯玉祥的管束,西北军那些将领越来越没原则,谁给好处就跟着谁走,他们变来变去的次数和速度,简直让人看都看不过来。
抗日战争打响后,原先称得上有点实力的老西北军部队,就只剩下三支了,分别是华北宋哲元带领的第29军(后来扩编成了第1集团军)、山东韩复榘指挥的第3集团军,还有孙连仲统率的第26路军(后来改称第1军团和第2集团军)。
这三支西北老部队里,韩复榘统领的第三集团军和蒋家那边关系一直不错。
中原大战那会儿,冯玉祥想尽办法拉韩复榘入伙,可韩复榘没跟着瞎搅和,一直死心塌地跟着蒋氏。
蒋氏觉得,韩复榘能扛得住各种艰难困苦。
蒋氏对孙防鲁(连仲)带领的第26路军不太看重,心里还存着不少疑虑。
这是因为1931年12月宁都发生的那场起义里,第26路军有一万七千多人参加了,红军因此多了一个第5军团。这让老蒋一直对第26路军心存疑虑。
但不管怎样,蒋氏还是觉得自己能稳稳地控制住第3集团军和第26路军。
但宋哲元的第29军,蒋氏却完全无法掌控。
蒋氏原本的想法是,第29军压根儿就不该存在。
但西北军那位老将萧振瀛,当说客的本事可真不是盖的。
他先劝动了张少帅,让宋哲元手下的西北军转为东北边防军,又以帮蒋氏守住华北、防着阎锡山为借口,从蒋氏那儿争取到了军费,这才成功组建了第29军。
萧振瀛这人不简单,他和蒋氏身旁的何成浚并称“南何北萧”,两人都特别擅长拉拢杂牌军将领。
第29军组建起来后,在长城那场战斗里表现特别出色。在喜峰口和罗文峪的战斗中,他们拿着大刀,把日军打得落花流水。
这场战斗结束,第29军就在华北地区稳住了阵脚。
后来因为签订了《何梅协定》,蒋介石的嫡系军队不能在华北驻留,第29军便抓住机会发展壮大,短短几年间,就从三万多人扩充到了十万人。
日子过得舒坦久了,谁都不愿再回到苦日子,这是人之常理。
要是有人想搅和你过舒坦日子,别选择退让,得狠狠反击回去。
在这件事上,宋哲元带领的第29军那些将领们表现实在不怎么样。
这里面当然有蒋氏暗示第29军在华北、平津地区跟日军周旋拖延,以便争取时间准备作战的因素,不过,第29军的将领们不愿放弃在平津的安逸富贵日子,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缘由。
最终,让步招来了不好的结果。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第29军损失惨重,不少将领牺牲,士兵也伤亡极大。
照理讲,在平津那块地方栽了那么大的跟头,咋还不吸取教训呢?
看第29军那刘汝明将领的所作所为,真是没吸取啥教训。
按第29军部分将领的想法,或者说不少将领都这么认为,日军这次攻打卢沟桥,顶多算是一场小打小闹,绝不可能演变成一场全国总动员的大战。
所以,当汤恩伯带着13军往北去南口的时候,刘汝明就有办法不让其他部队进来。
幸亏当时汤恩伯还没像后来那样权势滔天,尽管在刘汝明那儿碰了钉子,可脑子还算清醒,两边的军队才没打起来。
后来,多亏鹿钟麟从中协调,汤恩伯这才能够带着部队进入南口打仗。
刘汝明这边呢,大战都打响了,他还在做着不和日军交战的美梦。
在张家口城里,日本特务到处都是,他却像没看见一样,结果防线情况被日军摸了个透,这样一来,关东军调集兵力组成的察哈尔兵团很快就冲破了张家口北边的防线。
直到此刻,刘汝明才猛然明白,原来这次日本军队是动真格的了。
这两件事使得蒋氏对刘汝明极为不满,完全失去了信任,而且这种不满和不信持续了数年之久。
随后,原本是第29军扩编的1集团军头头宋哲元,又卷入了和第7战区大佬“四川王”刘湘,还有第5战区副头目兼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一起密谋反对蒋介石的风波。
幸而宋哲元在华北那会儿只是短暂地犯了糊涂,在和刘湘、韩复榘密谋反对蒋介石的事情上,他还算保持着清醒,赶紧把这事儿报告给了蒋介石。
若不如此,宋哲元最终的下场会和刘湘、韩复榘一样。
宋哲元保持头脑清醒,那也就意味着第1集团军下属的第59军、68军还有77军的所有将领都得保持清醒。
台儿庄战役里,要是张荩忱没两次带兵去临沂增援,帮庞炳勋拦下了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不让他们和从正面攻打台儿庄的矶谷廉介第十师团会合,就靠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台儿庄可守不住。
徐州那场大突围期间,原本有些消极的刘汝明,当时身为第68军军长,却担起了掩护第5战区几十万部队撤退的重任。
徐州那次大突围里,有两个军特别出彩,一个是死死守住禹王山的滇军六十军,还有一个就是负责保卫徐州的六十八军。
第60军在禹王山拼死抵抗日军,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殊死搏斗,结果牺牲了两万多名将士。
刘汝明在徐州负责防守,为大部队撤退打掩护,这局面看上去更危险,不过呢,日军兵力不够,虽然攻势猛烈,可他们后方全是没人的空地。
二是,为了抢先占领徐州,夺取所谓的“首功”,南北两路的日军都没认真追击正在突围的中国军队。
刘汝明带着部队用了一种巧妙的撤退方法,他们分散着往敌人后方穿插,像没人阻拦一样顺利,损失也不大。
但蒋氏长久以来都对西北军心存偏见,所以这功劳并未得到彰显。
别说是刘汝明了,就连在临沂那场战役里立了大功的第59军军长张荩忱,蒋氏虽然也用了他,但压根儿就没怎么信任过。
直到发生了两件事情。
武汉会战里打响的黄梅那场战斗,在江北大别山南边那块战场上,可是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一战。
刘汝明带领的第68军当时正驻守在黄梅一带,他们面对的敌人是日军里实力强劲的第6师团。
这次,刘汝明可真是豁出去了。
黄梅那场仗,日军第六师团其实已经快撑不住了。
随着战事持续拖长,李品仙带领的桂军不断从侧面攻击日军的后勤补给线,日军虽还没陷入弹药和物资完全耗尽的困境,但战斗力下降已成定局。
但日本军队当时掌握着天空的控制权呢。
第68军打日军阻击战时,被日军的飞机轰炸得损失惨重。
但刘汝明已经无路可退了。
过了黄梅地界便到田家镇,穿过田家镇后路就平坦了,日军攻打武汉也就不用再打艰难的攻坚战了。
情况万分紧急,刘汝明不得不亲自赶赴黄梅前线坚守。
还有一个因素迫使刘汝明必须亲自到前线去。
刘汝明平时为人和善,对部下管得也不算太紧,换句话说,第68军的军纪相对松散。要是他不亲自上阵,第68军面对日军进攻时,很可能没打就先撤了。
刘汝明要是自己跑到前线去,那68军的士兵们总不会丢下军长,自己溜之大吉吧?
刘汝明万万没有料到,他带着第68军在黄梅死扛日军第6师团时,旁边的友军部队居然悄悄撤走了。
原来啊,第68军在黄梅那一带死死守住,李品仙带着部队把日军第6师团的后勤补给线搅和得一塌糊涂。
第6师团长稻叶四郎没办法,只好调了差不多一个旅团的兵力回去防守,这一下子让正在黄梅猛攻第68军的第6师团日军战斗力大大减弱了。
冈村宁次没办法,只好让第6师团把原本走陆路的补给方式换成水路,让日本海军顺着长江给第6师团运送物资。
这样一来,腾出手的第6师团实力大大提升,第68军根本挡不住日军的进攻步伐。
随后,李品仙命令第68军从黄梅这个地方撤走。
友军实在不地道,没按约定时间撤离,反倒提前七个钟头就跑了。
这么一来,整个防线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使得第6师团的一部分得以趁机穿插进去。
眼看着第68军快要陷入包围圈了,但刘汝明还是没有下达撤退的命令。
他心里也是苦不堪言,毕竟在六十八军的军部里,还躺着八百多个等着转移的伤兵。他要是跑了,六十八军的防线马上就会垮掉,到时候这八百多个伤兵,恐怕一个都保不住。
眼见形势万分危急,刘汝明赶忙召集自己的卫队以及那些溃散的士兵,拼死抵抗日军,最终给800多名伤员的转移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刘汝明所做的这件大事,被陈诚派来的军统电台人员汇报给了蒋介石。
一直对刘汝明有偏见的蒋氏听闻此事,内心也大为触动,随即发电报去打听刘汝明的行踪。
之后,刘汝明听说了这件事。
电报里写着“情况危不危险,人有没有撤走”,刘汝明一看,顿时感动得嚎啕大哭,心里想:总算有人信任我了。
从那之后,刘汝明对蒋氏满怀感激,甘愿为其尽忠。
抗日战争打完胜仗后,冯玉祥找刘汝明商量再次反对蒋氏,结果被刘汝明回绝了。后来蒋氏逃到台湾,刘汝明也跟着去了。
另外,在枣宜会战那会儿,第33集团军的总司令张荩忱在南瓜店英勇牺牲了。
这件事给蒋氏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抗战打响后,虽然有不少中将级别的将军牺牲在战场上,但像张荩忱这样身为集团军总司令还亲自带兵上前线并英勇牺牲的,他还是第一个。
这绝非仅仅是一名上将牺牲在战场上的事,而是张荩忱以他的牺牲向蒋氏表明,西北军的将士们,并不是反复无常之徒,更不会只顾小团体利益而抛弃国家大义。
从那以后,蒋氏对西北军的态度有了明显改观,在兵员补充和物资供应上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吝啬了。
接下来咱们聊聊孙防鲁这个人。
蒋氏对三支老西北军残留部队里,孙连仲带领的第二集团军并不怎么待见。
在娘子关那场战役里,第二集团军遭受了巨大损失,旗下的第四十二军由于伤亡过大,连部队番号都被取消了。
所以,台儿庄大战打响时,看似庞大的第2集团军,实际上只有3个师和1个旅,兵力还远远不够。
就是靠着这支受损严重的队伍,第二集团军在台儿庄硬是扛下了日军矶谷师团一个大队的多次猛攻。
虽说第二集团军的人数比日军的濑谷支队多,但得清楚,抗战刚开始那会儿,咱们中国军队和日军的战斗力比起来,得五个打人家一个。
这场仗打完,蒋氏对孙防鲁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徐州会战期间,孙防鲁接到掩护撤退的重任,负责统一带领第2集团军、第60军和第68军,为第5战区数十万部队的突围行动提供掩护。
徐州大突围结束后,让孙防鲁深受触动的是,蒋氏居然安排了飞机前来迎接,将孙防鲁所率领的第2集团军指挥团队从淮阴接到了武汉。
连第五战区的最高指挥官李宗仁,都没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从这可以看出,蒋氏对孙防鲁是非常器重的。
在武汉会战那会儿,孙防鲁可是被蒋氏看重,让他负责指挥江北战场大别山北边的战斗。
在孙防鲁的带领下,武汉会战时江北战场大别山北边的战斗,接连打赢了富金山和沙窝小界岭这两场仗。
直到武汉会战打完,江北战场上大别山北边的战斗其实都没输,只是因为其他地方打输了,导致大别山北麓的部队有被包围切断后路的危险,所以他们才自己选择撤出了阵地。
抗战进入僵持阶段时,部队里指挥层级减少了,不少没战斗力的杂牌军也被陆续裁撤或整编,这让孙防鲁觉察到了危险。
他虽被蒋氏看重,在第五战区也和李宗仁关系不错,可李宗仁自己的队伍也是非嫡系,能把桂军自身发展维持好就已不易,哪还有精力去管西北军呢?
所以,原本老实的孙防鲁也学会了巴结人,还把巴结的对象选为了蒋氏身边的红人陈诚,说想跟陈诚成为好朋友、好伙伴。
但陈诚的回应却让孙防鲁十分难堪,毕竟他身边朋友可不少呢。
简单点说,孙防鲁想和陈诚结盟还不够格,要是想跟着陈诚干,就只能当他的手下。
形势所迫,不得不屈服。
要论在军队里的资历,孙防鲁可比陈诚老多了。但为了保住第26路军剩下的第30军这根独苗,孙防鲁就算心里再不愿意,也得服软。
刚开始,陈诚对孙防鲁的真心存有疑虑,特地安排了一个人过来探探虚实。
孙防鲁看上去虽然老实巴交的,可他并不只是个没心眼的莽夫,心里清楚陈诚派人来是啥意图。
所以,陈诚每下达一个命令,他都会乖乖照做。
果然,没过多久,陈诚的代表高高兴兴地回去后,陈诚才和孙防鲁碰了面。
搭了陈诚的顺风车后,孙防鲁和李宗仁原本的友好关系急转直下,对李宗仁的指令也开始表面应付、暗地违抗,把李宗仁气得火冒三丈。
没过多久,因为陈诚被派去担任远征军司令官一职,孙防鲁也从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职位,转而调任为第6战区司令长官。
除了冯玉祥,只有孙防鲁这一位是从西北军将领升为抗战时期战区司令长官的。
在抗战快要胜利的时候,孙防鲁被调去当11战区的司令长官,之后便没什么作为了。
蒋氏对西北军那些将领很是警惕,毕竟他们反复不定,倒戈之事如同吃饭般平常。
抗战时,孙防鲁、张荩忱、刘汝明等人表现亮眼,特别是张荩忱,他本可以不用亲自上前线打仗,遇到危险也能安全撤离,但他还是带着部队和日军拼命战斗,最后牺牲在战场上,他的这种行为让蒋氏对西北军的看法有了很大改观。
1949年老蒋逃往台湾那会儿,有一帮原西北军的老将领,除了被打死的、被抓起来的,像孙防鲁、刘汝明、冯治安、庞炳勋、吉星文这些人,都跟着老蒋去了台湾,也算没辜负老蒋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