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米的货,2.2米的车拉,你拉个试试?”
货拉拉司机群里,这句话已经成了固定的问候语,带着一点调侃,一点愤怒,还有那么点咬牙切齿的无奈。
有人说,跑货拉拉是力气活,可现在呢?
这压根就是玩命活。
那天,有个司机接了单,说是装几根钢管。
一到地方,他就傻眼了:三米长的钢管,往他那两米二的小面包车上一戳,直接多出半米。
客户一句“别人都能拉”,让他彻底爆发了:“别人都能拉?那你找别人去!”
说完,人家客户倒没生气,直接换了个司机。
结果呢?
那司机硬着头皮上路,没开两公里,车翻了,钢管飞出去,差点捅了人命。
这事儿的锅谁背?
客户吗?
平台吗?
还是那个被逼着赌命的司机?
事情说到底,锅大概都得摊上点,但最狠的是平台。
你说你派单,连货物尺寸都不核实一下,这不胡闹呢吗?
司机到地方一看货装不上,取消单子吧,扣分;硬塞吧,超载罚款。
扣分多了,就抢不到单,车贷也还不上。
你说这事儿搁谁头上,谁不抓狂?
有司机想了“土办法”。
比如,在车厢上贴个胶带,标出2.2米长线,现场让客户比照着看;还有人接单前就电话确认,货不合适的直接拒单。
听起来很聪明吧?
但这本该是平台的活儿。
司机们自己琢磨的这些办法,说白了,就是在规则的漏洞里苦苦自救。
再说说那“客服”,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每次司机遇到问题,联系平台客服的结果都惊人一致:“请双方友好协商。”
友好协商?
你去试试跟一个卸完货就急着走的客户“友好”地讨论尺寸问题。
客户只会甩你一句“别人都能拉”,然后让你自己考虑,是扣分,还是罚款,还是直接硬着头皮上路赌命。
司机不是没想过团结起来,跟平台好好聊聊。
但说实话,这帮人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着抢单,哪有工夫折腾什么“维权”?
他们能做的,就是一边骂骂咧咧,一边继续开着车在规则的刀刃上讨生活。
毕竟,车贷催着,房租等着,老婆孩子还指望着他们挣钱买菜。
最讽刺的是,那些司机自救的“土办法”,其实比平台的派单系统还靠谱。
一个贴胶带的动作,解决了无数“货不对车”的麻烦;一个电话确认,避免了无数次装不上货的争吵。
司机们在夹缝里活出了智慧,活出了尊严,可平台呢?
依旧装聋作哑,把责任甩得干干净净。
说白了,这事儿真不复杂。
让客户上传货物实拍图,或者派单前让客户和司机核对个尺寸,能花几秒钟?
多花这点时间,就能少无数纠纷,少无数罚单,也少无数生死边缘的惊险一刻。
可问题是,平台愿意吗?
算法和流量才是他们的宝贝,司机的命?
显然不在优先级里。
这事儿,换个角度想也挺绝望的。
司机们的诉求一点也不过分:只想靠力气挣口饭吃,别整那些没用的极限挑战。
可就是这么点要求,搁在一个只看效率的系统里,显得无比奢侈。
有人问,货拉拉高层知不知道这些司机在路上过的是什么日子?
答案是,他们可能知道,但恐怕永远不会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