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王阿姨在菜市场买了一块豆腐,白嫩得晃眼,回家一闻却有一股刺鼻的味道,她心里直犯嘀咕:这豆腐咋跟以前的不一样呢?
这事儿可让她留了个心眼。
后来在电视上看到食品安全节目,才知道有些商家为了让豆腐看起来更白更嫩,竟然添加甲醛来保鲜。
这可把王阿姨吓出一身冷汗,她赶紧把这块豆腐扔进了垃圾桶。
其实像王阿姨这样的遭遇还真不少见。
现在市面上有些食品看着光鲜亮丽,背后却藏着不少猫腻。
就拿最常见的豆制品来说,正常豆腐应该是微微发黄,带着淡淡的豆香味。
要是遇到那种雪白雪白、闻起来还有股化学味的,八成就是被特殊处理过了。
这些商家为了多赚钱,真是啥法子都想得出来。
腐竹也是个重灾区。
好的腐竹应该是自然的淡黄色,闻起来有股豆制品的清香。
但有些腐竹白得跟复印纸似的,掰都掰不断,煮半天也不烂。
这种腐竹很可能是用吊白块处理过的,吊白块这玩意儿遇热会分解出甲醛,吃多了可真要不得。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连娃娃菜这种绿叶菜也难逃魔爪。
有些菜贩子为了让蔬菜看起来更新鲜,会在半夜偷偷喷甲醛水。
这样处理过的娃娃菜看起来特别水灵,放上好几天都不蔫吧。
不过这种菜闻起来会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而且菜帮子特别硬实,跟正常的娃娃菜很不一样。
粉丝这类食品也得当心。
正常的粉丝应该是半透明的,煮一会儿就软烂了。
要是遇到那种煮半天都不烂,还特别有嚼劲的,很可能是添加了明胶或者甲醛。
这种粉丝看起来特别透明,跟玻璃丝似的,买的时候可得擦亮眼睛。
其实这些商家之所以这么做,无非就是为了多赚几个钱。
加了甲醛的食品不容易坏,看起来卖相也好,还能多压秤。
他们才不管消费者吃了会不会出问题,反正钱到手就行了。
这种昧着良心赚钱的做法,真是让人气愤。
不过咱们也不用太过担心。
食品安全专家说了,甲醛这东西怕水又怕热,只要好好清洗、彻底做熟,大部分都能分解掉。
买回来的豆腐用流水冲个十分钟,蔬菜用盐水泡二十分钟,再做熟了吃,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
咱们老百姓买菜的时候可得多个心眼。
别光看卖相,觉得白净水灵就一定是好的。
有时候那些长得不太好看的反倒是天然的。
买之前最好闻一闻,有刺鼻味的千万别买。
摸一摸也很重要,豆腐要是弹性十足反而要小心,正常豆腐应该是嫩而不韧的。
尽量去正规超市买菜,虽然贵点但吃着放心。
路边摊的菜虽然便宜,但来路不明,出了问题都没处找人说理去。
现在大型超市都有食品安全检测,进货渠道也正规,比路边摊靠谱多了。
要是真买到了可疑的食品,千万别舍不得,该扔就得扔。
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可马虎不得,为省这点小钱把身体搞坏可不划算。
现在医院看个病多贵啊,随便看个门诊都得几百块,够买多少好菜了。
其实国家在食品安全这方面管得挺严的。
食品安全标准里明令禁止添加甲醛,查到就要重罚。
但是总有些黑心商家钻空子,打着各种幌子坑害消费者。
所以咱们自己也得学会辨别,不能全指望监管部门。
说到这儿想起个事儿。
去年市场监管局就查处过一家豆腐作坊,查获了不少非法添加剂。
那家作坊做的豆腐看起来特别诱人,销量也很好,谁知道竟然添加了违禁物质。
后来老板被罚得倾家荡产,真是自作自受。
买菜这件事看起来简单,里头的门道可不少。
既要会看又要会闻,还得会摸。
得多跟有经验的老辈人学学,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菜的好坏。
王阿姨现在可是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啥菜经过她手一摸一闻,立马现原形。
其实吧,吃这件事最重要的还是放心。
价钱贵点没关系,关键是要安全卫生。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更注重健康饮食,宁愿多花点钱买放心菜。
那些靠歪门邪道赚钱的商家,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最后提醒大家,遇到食品安全问题要及时举报。
市场监管部门对这类案件查得很严,只要证据确凿,一查一个准。
咱们每个人都要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督者,让那些黑心商家无处藏身。
本文就是想把社会正气给宣扬起来,压根没有要去侵犯版权或者肖像权的想法哈。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一起商量着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