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防务博客》8月20日消息,印度政府正式敲定,再次下单97架Tejas Mk1A战机。算上之前订购的83架,光辉项目的总采购数已经升至180架。再加上之前交付的40架早期型号和教练型,整个印度空军手里将拥有220架光辉系列战机。
这个数字本该让印度感到高兴,因为它意味着一个国家自家研发的战机从试验阶段逐渐走向了主要装备阵容。
可是,说起叫“光辉”的这个机型,印度人其实心里还真不好彻底开心起来。
光辉这个型号到现在都没参与过任何真正的战斗,连几次边境紧张局势时都没派出过实战巡逻的兵力。
飞行员们对这个东西的看法挺复杂的,一方面接受了它的存在,但心里其实也没指望它真能上阵打仗。
眼下,光辉战机主要放在南印度的基地里,两大队经常进行训练、表演和演习,可一旦局势紧张,它们就像从整个空军阵容里蒸发似的,压根没在前线出现过。
这次买的Mk1A版本,被都说成是一次彻头彻尾的现代化升级,媒体和政府都拼命夸它,觉得它代表了印度航空工业的最高水平。
从表面上看,Mk1A确实进行了不少升级:装配了以色列的有源相控阵雷达,配备了电子战自卫系统,具备空中加油的能力,还加入了数据链通信,甚至在航电系统和人机交互界面上也做了一些本土化的调整。
表面看来,它确实更接近一架现代化战机了——不过,要是真仔细看,那些核心技术仍然得靠进口支撑:比如引擎还用的是美国通用电气的GE-404,雷达也不是自主研发的,而是购买来的,座舱里的航电系统大部分还是拼凑组装的货色。
最要紧的是,这些所谓的“升级”还只是停留在生产环节上,毕竟还没交到部队手里。也就是说,首批真正具备战斗能力的Mk1A,可能得等到2026年才能正式投入到实战单位里。
要说光辉战机为什么一直没有插上战场,原因可能也是多方面的。毕竟,这些飞机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完善,确保在实战中不会掉链子。加上,可能还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战备状态还没有到位,也或者要满足一系列的训练和调试任务,才会逐步正式投入使用。总之,还没有真正“碰上刀兵”而已。
原因就是说,它根本就顶不住这类任务。
其实印度空军早就表明了态度:每次遇到实战或高强度的部署,总是苏-30MKI、阵风、幻影2000领衔出场,从来没有让光辉露脸过。
这可不是凑巧,是根本没人敢让它登场。
光辉的实战实力,不能只看装备这些表面功夫,更关键的是整体系统里的人都不太相信它的能力。
飞行员们都不太愿意去驾驶这架飞机上战场,心里明白:这架机子还没经过真正的实战考验,系统不够稳,推重比也差,挂载空间有限,维护繁琐,出故障的几率也高。
一旦踏上战场,结果不会只是有可能败北,而几乎是注定的事。
没有飞行员愿意成为光辉首次出击的牺牲品,也没有指挥官愿意蹚这条风险大、责任重的战斗路,把这种意义远远超出战斗本身的飞机派出去。
因此,光辉变成了空军的象征标志——飞行员们得接受它,地操控它进行训练,得配合它照相、出镜,可就是绝对不能让它上战场去。
现在又打算买了将近100架飞机,从军事角度看,这简直像是在给空军基地堆满了飞不出去的花瓶,对飞行员们来说,真是让人烦死了。
每当一架光辉交付,就意味着得派一位飞行员去接收指令,去努力掌握它的操作,花时间训练、研究各项技术,完成各种飞行任务,可心里明白,最终也不会带着它参加真正的战斗,连日常的边境巡逻都轮不上它。
这才是真正的“隐身战机”,平时看上去热闹闹的,一到紧要关头就自己悄悄变隐形。
飞机驾驶员的自豪感在这些日常琐事中慢慢被磨掉了,但斯坦航空还是在接订单,印度政府也不停宣传,军方高层依旧安排演练,大家都觉得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