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稀土的新闻又刷屏了。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欧美那边拉了一帮盟友,扔出了几套新招,想把中国稀土“卡脖子”的局面给扭转过去。
什么限价、碳关税、技术封锁、限制投资采购……外媒给这套组合技起了个新名字,说这是供应链去风险的“组合拳”。
听起来气势挺大,但细细琢磨,其实这些做法跟产业现实有点脱节,反而让中国稀土产业趁着压力全面升级,从单纯卖资源到如今把技术牢牢握在手里,路子越走越宽。
说白了,欧美这些国家对中国稀土依赖得很深,为什么还要这么大动作“围堵”中国?他们推出的这几项“重磅措施”,最后会不会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先说第一个,价格下限。
美国领头,设了个稀土氧化物的最低价,一吨2.8万美元,还打算对中国出口稀土收“碳关税”,按照开采过程用多少不可再生能源算税,谁用煤多谁交得多。
加拿大跟风,正研究补贴本国稀土矿,澳大利亚也想学着搞价格干预,想借财政刺激多挖点稀土。这主意听着新鲜,其实落地得磕磕绊绊。
再看投资和采购方面,联盟在芝加哥开会时说要收紧关键矿产领域对外投资,防止自家企业把技术、产能转给中国。
采购上,美国、英国等直接规定,军工、新能源等重点项目得用自己盟友国家产的稀土,不能再靠中国货。这一招打的是“终端需求”,想从需求侧切断和中国的联系。
然后是技术和产能方面,联盟还专门成立了基金,未来三年要砸下120亿美元,扶持成员国搞稀土研发,重点是突破中国主导的那些高端提取工艺。
美国还重新启动了贸易扩展法的调查,把稀土和钴、镍等关键矿产列为“国家安全”评估对象,后续加税、限制都在计划里。
不过,这些措施刚提出来,联盟内部就已经有点扛不住了。比如日本,稀土加工产业非常依赖中国,2024年进口的稀土化合物有83%都来自中国。
真要跟着美国玩采购限制,日本汽车和电子企业怕不是直接断货,根本没法玩。所以日本在碳关税和采购限制上干脆说“不参与”。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虽然各有稀土矿,但产能跟不上。加拿大最大稀土矿每年才1.2万吨,还得把原矿运到中国去加工。
澳大利亚那边本来想扩能,结果被环保抗议拖了两年,短期根本达不到预期。连加拿大业内都说,中国在技术和定制化生产上的优势根本没法替代,还得让中国继续当老大。
企业那头也不买账。中国稀土的价格优势来自全产业链一体化,成本比欧美低四成多,客户想要什么规格、批量,反应极快。
德国宝马算过,如果用联盟国家稀土,每辆新能源车成本要多1.2万美元,当下竞争这么激烈,这成本谁扛得住?
面对这些围堵,中国也不是只会“出口管控”那一招,而是加快了技术升级。
2025年开始,产业结构变化特别大——原材料出口比重从2020年的35%降到18%,高附加值的永磁体、发光材料等出口比例反而涨到57%。
也就是说,中国不靠单纯卖矿石赚钱,而是靠技术、靠高端产品,价值链不断往上走。
出口管制也更精准了。针对美国军工用的重稀土,比如镝、铽,中方要求出口时得提交详细用途证明,不是说一刀切不卖,而是按需分类管理。
美国自己公开报告都承认,F-35战机用的镝只够用三个月,有的生产线已经拖延了。外媒都说,这相当于“掐住了美军命门”。
但中国对非联盟国家的深加工稀土出口还在涨,说明管理有度,不是简单“关起门来”。
长期来看,这场稀土博弈让全球产业链加速分层。
美国、英国专注军工小圈子,靠补贴维持小批量产能;德国、意大利等更注重商业利益,还是愿意继续买中国高性价比产品,政治和经济成了“两张皮”。
中国企业则从追求规模变成追求质量,头部企业建起了国家级研发中心,重点攻克高端永磁电机、固态电池等领域。
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稀土产业的研发投入比2020年翻了两倍还多,技术更新速度也快了四成以上,彻底甩掉了“资源出口”的标签。
其实,产业的规律比政治算计更管用。中国能在稀土领域保持主导,靠的是几十年积累的技术和完整产业链,不是光靠地里有矿。
外部的围堵反而逼着中国加速升级,从资源大国变成技术强国。以后稀土之争,拼的是谁能创新、谁能定标准。其实,只有开放合作,供应链稳定才有保障。
你封我,我升级,最后全球市场还是得回到理性和效率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