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店门口,地上撒着煤油和机油混出来的斑驳油迹,还没干透的修理单被鞋底踩成一团。卷帘门半拉,门上贴一张歪七扭八的转让告示,透过落地玻璃,可以看到几辆车牌还闪着金属光泽的A6、帕萨特,被一层浮灰笼罩。我朋友挽着我胳膊站在门口,不说话。空气里头有点凉,味道是潮湿而低落的。
如果你正考虑买辆油车,不妨先设想两三年后你需要年检、修车、转手卖出时会面对什么。你可能会想,“新能源这股风潮能真的吹走整个油车江湖吗?”但站在现实的地面,答案已经在细碎里慢慢浮现。
讲个故事。上个月帮一个老哥在北京城里找家还营业的奥迪4S店修车,三百公里、三杯咖啡、四次导航调整之后,才终于找着。他叹着气跟我说,以前小区楼底下就有门店,现在经销商关了一茬又一茬。去年北京、上海都上演了4S店夜半关门,老板卷铺盖跑路的剧情,买了车的车主被晾在马路牙子上——这不是剧本杀,是常态。
事实其实很简单,新能源车销售暴涨,人们的选择在空气里甚至能嗅出来——油车成了找不到下家的亲戚。二手车商咬着牙收过来的油车,报价直接对半砍还没人捧场。要是听说开了三五年的油车还能卖出好价钱,那多半是童话。而对于新入坑的油车主,前方有三道“必死无疑”的坎:
第一坎,维修保养渠道正在关门大吉。去年汽修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他们下学期开始转型主攻电驱动和电池,新生都不愿碰内燃机。别说奥迪、丰田,就是再“爷爷辈”的品牌,也不得不跟着潮流边裁员边选新路。油车车主后续维修,尤其是小毛病、非主流机型,可能跑三四个城区都找不到人修。配件库存也节节缩水。本来做经销商的朋友现在码头上已经超半年没接过“机油滤芯”新货了。
第二坎,是政策与市场的合力夹击。一线城市对油车的限行越来越密,年审越发严苛。新“国七”标准快出台,尾气门可能成了下一个“柴油门”。去年碰到同事年检三次都飞,尾气不达标,差点年审不过。再看深圳、广州,新能源车不仅不限号,还能走公交道,油车主眼馋也只能绕远。将来的年检按新排放严起来,一辆老油车甚至随时可能变身“城市边缘人”。
第三坎,则是残值率和流通环节变天。最近二手车市场极现实:电车耐不住岁月磨但残值反弹,油车“皮实耐造”只是前半生的好事,到了换代期直接沦为烫手山芋。业内朋友给我看过一组表:五年后,同价位的电车出手能多卖五到八万。油车呢?连二手中介都不敢接,把“亏本回收”写在广告牌上。
当然,新能源也不是粉红泡泡,问题一大堆。我小舅子去年提了辆电动B级车,冻着开冬天掉电快、换电池贵——但他说:反正不限行、不限购、保有补贴、牌照稀罕。问题再多,新能源还是当代都市人的“刚需卷王”。而油车这边,上演的却是“加油站变充电桩”的剧情。你可以说油价贵油耗高也能忍,更多讲真是:没维修、没零件、没补贴,没人接盘,再爱也得散。
时间拨回今年春节前,表姐想着买台经济小油车代步,结果一看市场,靠谱的全是老爷车和事故车,中介直接劝她“加钱上新能源吧”。她咬牙换了二手小电车,省心不闹心,关键还能保个路权。这几个月,我在路上见着的绿牌车越来越多,出租专车清一色电动化。过去几年大家当“新势力”噱头,如今主机厂跟风已成洪流。
有人说,所有的岔路口,其实早已在三五年前写下走向。现在考虑买油车,跟去赌桌押单边没有太大分别。有人会把这个解读为危言耸听,也有人开始吐槽:“我又不能天天出省,凭什么逼我买电车?”但城市限行、基建倾斜归根到底是政策和市场双推。等那天你发现维修店稀少、配件断供,或二手价跌成白菜,才意识到,这不是个人选择的遗憾,而是集体移动的红利与惩罚。
对我们这些老汽修、老驾龄的人来说,这阵风来得太快。曾经油头满面的黄金年代,如今换成了数据、电池和噪音几乎听不见的马达声。再牛的维修师傅也要边学新技能边感叹“内燃机的时代也会老去”。
我跟同事时常调侃,做汽修这行,眼见一个时代兴衰,比转行还累人。或许过几年,开油车成了收藏癖,而修油车则成了考古系学生的毕业设计。
不谈风口浪尖上的豪言壮语,也许接下来的五年,并不是油车“死掉”,而是“无人问津”。市场轮回,技术代谢,油车车主正站在分岔路口上——你会赌时局回旋,还是接受浪潮已经压顶?
技术、政策、市场这三堵墙,你会选哪一道撞一撞?还是,路边那扇已经褪色的“转让”告示,让你有点心事未了?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