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期刊有点焦虑,觉得中国核武库最近动静有些大。卫星照片出来,新建导弹发射井一排排。美国智库文章也跟着刷屏,《外交政策》点名戈壁滩,导弹井不止多,还布局密集,有的还是伪装风电场。美军那边看了数据,弹头已经过了600枚,去年才500来枚。这速度,不得不让人想,扩张背后是不是策略有变。
中国核武库一直低调。起步晚,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后,几十年姿态一样。弹头数量低,导弹投送能力逐步升级,不和美俄死磕数量。前几年F-35在关岛训练,美军舰队靠岸,美军的全球鹰UAV掠着南海飞,美国反导系统插满日韩。中国压力陡增,核力量整顿也快了起来。东风-41导弹,射程远,弹头多,移动快。094A核潜艇,巨浪-3导弹水下开打很难拦。轰-6N轰炸机,空中加油,航程不短。三位一体正式拉起架势。
美国人紧张,报告全写上去了。中国弹头一年涨100枚,这速度全球最高。到2030年过千,到2035年可能接近1500枚。不比数量也比质量,导弹隐蔽强,发射井密集分布。军迷说戈壁的井都像风机,一颗颗藏着,想炸都难找。美方报告承认,这种布局更让人头疼,因为不确定性高——对手没法判断弹头藏在哪,什么时候能发射,生存率大增。不是比谁多,是拼谁能吓退对手。
美方智库、期刊文章一波接一波。《外交政策》杂志说中国可能要转向“遇袭即发射”机制。LUA,就是提前预警,只要雷达、卫星探测到对方发射,马上授权反击。美国人不喜欢这事,中国过去弹头和发射系统分开,突发情况弹头不装上导弹,等美方动了再说,现在要提前警戒,美方就坐不住。
还有美国智库分析中国预警体系越来越完整,红外卫星和陆基大型雷达上线,战备训练更频繁。核弹警戒状态压得越来越紧,美国战略圈觉得中国是不是要变策略,过去中国不首先使用,把核弹放后面,现在要往前拿。但中国官方一再声明,政策不变,最低限度威慑,弹头分散储存,不处于常备状态,能克制误判风险。美国人还是担心中国有一天突然提前升级警戒,把LUA玩起来。
美国也没闲着,三位一体现代化动得很快。民兵III升级,哥伦比亚级核潜艇下水,B-21轰炸机也要服役。美方弹头快4000枚,俄罗斯还高点。中国追赶速度快,增长的技术质量也在突破,东风-41更换多弹头,潜艇静音越来越还可以。美方评估,中国核库总量还是美俄十分之一,但生存率和打击能力增长了不少。美方报告预测2030年弹头破千,三极格局成型。
美国人说中国是不是要挑战全球核平衡,其实说到底,这根子还是美方压力给的多。过去美国推动低当量核弹头上舰上潜艇,降低核门槛,用战术核想打擦边球。中国被逼着升级核威慑。美国媒体、智库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压力甩锅中国,网友评论一针见血:美国真想裁军,自己先减到中国水平再聊。核威慑,别人克制保障不了自己,得靠自家力量让对手投鼠忌器。
专家分析,万一台海生冲突,用有限核武,中国对美军目标更广,关岛夏威夷都在范围内。美国但凡先用战术核,风险立刻升到战略层面。美国现实里动员体系全在常备警戒,中国弹头大多数分散,战略收敛很明显。中国政策几十年没变,不首先使用成了国际共识,态度一直硬。外交部公开回应SIPRI报告,弹头数量不是目标,最低限度威慑才是根本。美方担心中国扩建预警系统,可能支持LUA机制。可LUA本质还是遇袭即反击,不是自己先动手,严格说并不违背不首先使用。只是决策时间短,意外风险高,美国俄罗斯早用LUA,中国一直很稳,现在如果向LUA靠拢,外界肯定觉得策略变了。
卡内基报告也看清楚,中国扩张是被美国反导系统和常规精确武器逼的,主动修正主义没那么明显。政治稳定是底线,核稳定要靠军备稳定与危机稳定。中俄互动近了不少,2025年联合巡航,默契起来,但没正式同盟。美国掉进“一敌变二敌”困境。中国核技术出口主要推民用,巴基斯坦、阿根廷、沙特都在名单里,侧面体现了核发展稳扎稳打,从未掉进军备竞赛的陷阱。
未来十年,不管怎么看,三强鼎立继续发酵。中国角色越来越重要,但弹头总量与美俄还有巨大差距。就说美国:弹头数据近4000枚,更新速度不慢,但自己也害怕升级。中国坚持动态部署,没把所有弹头拉到警戒线,国际舞台上算是非常克制的。中国外交官公开呼吁核国签“互不首先使用”条约,推动全球安全防线。2025年国际会议又重申,想让大国都用这标准,一条道走到底。
不用说,美国媒体的担心不无道理,核库快速扩张容易让人想多,但中国核政策变化不是主动挑衅,而是应对现实外部压力。核威慑不是为了吓唬谁,更不是为了玩数字游戏。和平怎么实现?靠实力才可持续。没有强大防护,谁敢谈世界相安无事。眼下,美国期刊的焦虑说明了一个道理,谁都不傻,安全感都是拿实力换的。中国不首先使用政策没变,核库扩充也是确保自家安全。只有彼此克制,全球核架构才能稳。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